大武口区人民法院隆湖人民法庭聚焦“三个便于”和诉源治理,深入实施“六项能力水平提升工程”,运用“五心和十二调解法”,通过四项举措全力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2021年至今受理民商事案件1523件,审结1495件,调撤率达64%。
以系统联动为基础,融入社会治理格局。坚持“党建+服务”理念,联合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成立“法治功能型党支部”,建立“法庭+N”服务站,构建“一庭两所一中心”常态化联动调解格局,通过网格化摸排,对辖区内民事纠纷类型、潜在群体性纠纷进行汇总,研判社会矛盾纠纷成因特点和变化趋势,对突发矛盾、重点案件联合分析研判调处。结合“主题党日”“庭村共建”等活动开展上门立案解纷、包村普法宣讲、现场释法答疑等活动。按照1名法官或助理指导多名人民调解员的“1+N”模式,对12个村、社区实行网格化服务,第一时间诉前解纷、接诉转调。建立涉诉情况通报、重要案件专报机制,以“司法大数据”助推星海镇党委政府落实前端防范、源头防控工作责任。
以智慧治理为保障,构建纠纷化解网络。建设诉源治理中心、“共享法庭”等平台,开展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镇、进社区、进网格”工作,在线集约集成乡镇社区干部、网格员、法律工作者等解纷力量,通过“线上”送达、“线上”调解、“线上”确认等方式便民司法服务,实现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方位智能服务,最大限度减轻群众诉累。强化数智赋能,借助微信、移动微法院等信息化平台,“指尖调解”“在线审理”案件200余起,占办案总数的30%以上,平均办案周期16天。法官进入12个村、社区微信群,提供“掌上法官服务”,受理群众诉求,发布典型案例、法律常识、微视频20余条,解答群众咨询100余次,实现一对多“呼”“应”结合。
以群众服务为核心,助推解纷提质增效。采取定期开庭与定点开庭相结合的方式,选取群众关注度高、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案例,把法庭搬到老百姓家门口,充分发挥基层法庭审判职能延伸作用,达到“审理一件、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统筹各方力量,将辖区村居干部纳入“编外法官”队伍,作为特邀调解员参与案件调解,发挥他们在亲情、威望、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优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司法工作的具体案件中,以“民主自治+亲缘互动”的方式妥善化解纠纷。依托村行业调解组织、“两代表一委员”等群体,用“中立者”视角为纠纷双方提供专业化参考意见,有力促成非诉解纷。2021年以来,依托辖区群众力量诉前化解纠纷300余件,成功率达75%。
以乡村振兴为目标,涵养法治文明新风。发挥法庭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前沿阵地优势,积极打造“巡回法庭”“假日法庭”“背包法庭”等特色调解品牌,把矛盾纠纷化解在田间地头。助力隆惠村菌菇种植、枣香村鲈鱼养殖等产业建设,类案处置“简案速裁”“婚姻家事”“涉农权益”“经济纠纷”,按照矛盾纠纷类型实行专业化“靶向”调解案件200余件,接受法律咨询500余人次,做实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纠纷解决、判后答疑、法治宣传有机结合,以真实案例为素材创作情景剧,在社区、乡村公演12场,通过“普法赶集”发放典型案例宣传资料。发挥法治副校长作用,深度服务辖区宁夏理工学院、石嘴山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卫生健康职业技术学院、宁夏闽江应用技术学院四所高校,开展“法律八进”14场次,营造“事事懂得礼让道理,处处彰显和谐精神”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