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大武口区人民法院针对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和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案件涨幅361.83%态势,探索建立“金融+物业共享法庭”,聚焦诉源治理、诉非衔接、分调裁审三个维度,打造“法院+金融+物业+N”全链条诉源治理模式,先后处理金融案件520件,其中调解成功482件,调解成功率达92.69%,累计处理物业纠纷2644件,督促物业公司整改问题430余处,化解率达76.9%,有效把金融、物业纠纷预防在源头、解决在诉前。
多措并举 提升诉源治理效能
为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大武口区法院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支持,选取骨干力量建立“金融+物业共享法庭”,诉调团队衔接指导并实质化运行。共享法庭依托数字化手段,具备调解指导、网上立案、在线诉讼等多种功能。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联合石嘴山市仲裁委及辖区金融机构召开金融纠纷化解联席座谈会,搭建“法院+仲裁+金融机构”零距离交流机制。依托联席会议,共同商议金融纠纷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如完善金融借款格式合同、规避隐藏法律风险,落实落细最高院“二号司法建议”。今年以来,已开展金融纠纷诉源治理工作座谈会3次,发出司法建议2份,有效形成化解金融纠纷和维护金融安全的工作合力。
整合资源 优化司法服务水平
为牢牢把握重预防、抓前端的发展方向,将司法解决纠纷的触角向金融行业、物业服务延伸,大武口区法院同时建立了“金融物业纠纷诉源治理工作站”,是新形势下探索“法院+银行+N”协作的新模式。同时,依托该工作站,组建了一支由法官、法官助理、专业调解员组成的轮驻队伍,指导银行驻点人员参与调解,把解纷工作做到银行大厅,推动纠纷化解重心前移,力争实现“小问题不出机构、大问题不出行业、纠纷就地化解”。
多方联动 搭建协调治理平台
大武口区法院以最高人民法院“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示范活动为抓手,统筹“三官一师一员”力量下沉基层推动“塞上枫桥”基层法治工作机制,发挥“大武口区星海诉源治理中心”作用,让法官进村入户,打通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深化“一社区一法官”工作机制和“法官工作室”作用,在辖区65个社区(村居)设立法官工作室,37名法官和130名业务能力强的干警点对点对接,面对面交流,全力打造参与社会治理的特色品牌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新机制新模式。
探索机制 提高化解纠探索机制 提高化解纠纷质效
为实现从金融、物业纠纷“受理大户”向“治理大户”转变,大武口区法院与石嘴山市金融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签署《金融纠纷诉调对接工作合作备忘录》,借助多方力量拓宽金融、物业纠纷专业化解决渠道,诉非衔接“一体化”打造解纷工作闭环。目前,通过运用“诉前调解+司法确认”机制,已成功化解金融纠纷130件。建立“诉前保全+诉前调解”联动模式,以保促调,邀请保险公司在共享法庭内设置专人专岗支持诉前保全工作。对于事实清楚、法律关系明确的民商事案件,在诉前财产保全措施实施后,积极引导双方当事人调解,促使双方当事人在保全阶段达成调解协议。2024年,大武口区法院共受理诉前保全案件945件,同比增加85.77%,调解率同比上升5.82%,执行到位率同比上升4.68%,有效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今后,大武口区法院将“金融+物业共享法庭”作为矛盾纠纷化解的“便捷驿站”,搭建与消费者有效沟通的桥梁,更好地为金融消费者、社区居民提供最优质、高效的服务,有效化解金融、物业服务领域矛盾纠纷,为石嘴山市打响优化营商品牌注入司法新动能。